综艺市场三番五次拉来的熟人局和一成不变的游戏设定,已经很难唤起观众持久的兴趣,但进入2025年之后,这种沉闷气氛正悄然转变。
一批新面孔开始在综艺节目中被观众注意到,他们或许不是标准意义上的流量明星,也不是传统综艺里常见的喜剧人,却凭借鲜明的个性、真诚的表达和不按套路出牌的表现,令无数观众眼前一亮。
这种变化,说到底,是“综艺咖”格局的松动。表面上,依旧是熟脸齐聚、花式搞笑,但在内容深处,却已悄然迎来了“换血”。
那些我们一度以为不再需要的“综艺咖”,那些我们误以为只能走老路的节目形态,正因为新人们的加入、老将们的变形,而焕发出久违的新鲜感。
放眼当下,各类型综艺应接不暇,热搜每天换人做主,可真正达成破圈效应的却是以“逆龄”姿态出现在综艺节目里的唐国强与李乃文。
他们一个是家喻户晓的帝王专业户,一个是多年在影视圈稳扎稳打的戏骨型演员,但在今年都成了综艺市场最受欢迎的新人。
唐国强的成名之战是《这是我的西游》。他在这档综艺里与年均20岁的时代少年团打成一片,彻底颠覆了观众对老艺术家的刻板印象。
先导片里,唐国强被导演组安排辨认时代少年团,结果将丁程鑫误认成刘耀文,将严浩翔看作丁程鑫,直接让网友笑到飙泪。而被问到对于加班的看法时,唐国强更是直接回击:“加班我们有劳动法!”节目组让嘉宾表演出带有“LL”的词语时,唐国强则开口就唱“滚滚长江东逝水”,众人一脸懵之际,他脱口而出:“嘹亮。”
而另一边刚过完50岁生日的李乃文,在《哈哈哈哈哈》里一上来就说:“我是这里年纪最大的。”线岁、刚染黑发的范志毅。场面顿时社死,却也令全场哄笑。
如果说唐国强的综艺感源自他与年轻人的“格格不入”,李乃文的综艺风格就在于他一本正经的冷幽默。
在节目中玩游戏时,他频频拆台抢答,动作夸张到不顾形象;面对恶臭的鲱鱼罐头挑战,别人纷纷后退,他却战斗欲上头,笑称“没什么大不了”。不小心跌倒时,他不仅没有抱怨,反而兴奋地要求“续一集”,堪称“五哈”里的综艺之神。因此,网友才会评价:“李乃文的真实感,才是这一季‘五哈’的流量密码。”
而在唐国强和李乃文之外,一批年轻人也在悄然冒头,比如《地球超新鲜》里堪称“综艺感对照组”的陈星旭和王玉雯。
陈星旭在节目里全程“端着”,面对镜头始终保持一种“坐如钟、言如慎”的姿态。即便其他嘉宾插科打诨,他也常常露出无措的微笑,面对王玉雯对“九块九咖啡”的调侃连连摇头,一副呆萌的“霸总”模样。
有一些观众认为这是陈星旭没有综艺感的表现,但实际上,这种与综艺现场氛围不匹配的“生涩”,反倒成了一种别样的看点,以至于网友津津乐道:“果然i人是e人的玩具。”
同为坐在椅子上,她的坐姿松弛到瘫在椅子上,全然不顾女演员的形象包袱;玩游戏时更是毫无偶像负担,说话坦率、反应机灵。
唐国强与00后“鸡同鸭讲”的代际错位、李乃文“不按剧本来”的中年豁达、王玉雯的“女嘉宾也能放松躺赢”,这些都是当下综艺节目中的稀缺资源。或者说,
这一批新人“综艺咖”的走红,绝非偶然,他们恰恰是如今综艺市场迫切需要的
不靠精致包装、不追求流量人设,靠的是人本身的特质发光。这种由“人”驱动内容的趋势,正在重塑综艺市场的爆款逻辑。
如果说“综艺咖”曾是一个需要靠时间累积、人设打磨才能赢得的身份,那如今这个称谓的门槛,似乎变得更高了。
不是因为观众变苛刻了,而是当“综艺咖”太熟悉综艺套路,也就愈发让观众审美疲劳。
从早年的“跑男”“极挑”到现如今的“五哈”“好六”,邓超、陈赫、杨迪、李晨、黄明昊等人轮番上场,陪伴观众度过了内娱综艺的“次黄金时代”。
这些人里面,有些当然依旧好笑、依旧敬业,但当观众已经看过他们在节目里“累得满头大汗”“跳水翻车”“抢答搞笑”“被整当众懵圈”的各种经典桥段之后,再出现类似桥段,哪怕角度不同、剪辑更紧凑,也很难让人发出爽朗的笑声了。
熟,带来了稳定,也带来了迟钝。他们很懂综艺节奏,也很清楚自己哪个角度好笑、哪种话术有爆点,可正是这种高度的熟练,令他们越来越难以制造惊喜。
陈赫还是在抖机灵、杨迪还是在捧哏、李晨还是在被黑体力、范丞丞还是在被哥哥cue、黄明昊还是像“妲己”一样不停旋转……即便这些表演没有任何问题,但重复的形式本身,已经削弱了内容的吸引力。
与此同时,这些老牌“综艺咖”也不可避免地面临过度使用的问题。不同节目中,他们频繁切换身份,但内容上却高度重叠,
,已经成了他们的符号标签。但如果符号没有更新机制,久而久之,也会从喜感变成情绪负担。
更麻烦的是,这种惯性思维也影响了节目的创作机制。平台与制作组为求稳,往往会优先邀请这些综艺老将,期待他们在节目中“带节奏”,为节目贡献稳定的笑点。但这种路径依赖,却恰恰是综艺内容缺乏突破的重要原因。
一旦节目陷入“几位老咖+几位新人+一套熟规则”的模版之中,观众很快就会预测下一期的大致走向,进而丧失新鲜感。
而新“综艺咖”的异军突起则打破了这种逻辑。他们大多没有综艺经验,甚至一开始略显拘谨笨拙,但正是这种不熟练,才提供了真正的临场感。
唐国强“脸盲认错人”、李乃文“中年追跑打闹”、王玉雯“全程躺平不设防”、陈星旭“社恐式发呆”……这些场面如果出自老牌“综艺咖”之手,恐怕会被质疑演过了,但在他们身上却显得真实自然、笑点新鲜。
从内容结构上来看,新“综艺咖”的受欢迎,很大程度上也在于他们为综艺市场引入了新的观察视角。过去,观众看综艺是在看谁更会玩,而现在,大家看的是谁的性格更有趣、谁的反应最真实、谁能提供最令人意想不到的新梗。
更值得关注的是,这一轮综艺市场的新咖崛起,还从另一个层面刷新了嘉宾筛选逻辑。
年纪和资历不再是门槛,反而成为综艺表现力的一部分,唐国强、李乃文让我们看到了“老中青”的交流如何带来戏剧张力;陈星旭、王玉雯、金晨等人则证明了年轻演员也可以拥有天然综艺感。
这种多维度的嘉宾组合,让节目既有内容冲突,也有情感温度,远比一味追求明星流量更加耐看、耐品。
而在性别结构上,新“综艺咖”也带来了更多突破。过去的综艺节目,尤其是户外竞技类、互动型综艺中,女嘉宾往往被安排在花瓶位置,少有突出表现。而如今,
像王玉雯、金晨这样的女艺人,已经可以在节目中完全释放自己,用松弛感、幽默感甚至社死感制造出核心内容
。大家开始意识到,“综艺咖”并非演戏不行才上综艺混,而是一种职业形态,也是一种内容能力。
在高压、快节奏、重互动的节目现场中迅速制造内容、带动情绪、维持氛围,本身就是一种专业。而能做到这点的艺人,无论是演员还是歌手,其实都值得被尊敬。
结尾处,我们不妨回到“综艺咖”这个词本身。它不该是贬义词,更不该成为艺人价值的下限。
IM电竞,IM电竞官网,IM电竞注册,电竞投注平台,电竞博彩,英雄联盟竞猜
在内容生产越来越依赖个体魅力的当下,一个综艺咖是否能打,其实已经成为评判节目是否好看的核心指标。
而这些新“综艺咖”的涌现,正是对旧综艺模式的一次重构与挑战。他们不是平台的万金油,而是一次次打破认知边界的变量。
。他们的存在,正在为综艺行业打开一个新局面。而这个局面的维持,还需要更多像他们一样不完美、不可预测但足够真实的明星。这才是综艺真正的魅力所在。